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鋼琴彈奏法心得 - 第二章 Chapter 2 part 1

書名: 鋼琴彈奏法 (Notes from the Pianist's Bench) 
作者: Boris Berman 
譯者: 廖皎含 
適合讀者: 已有中高級鋼琴演奏能力的鋼琴演奏者


認為把不同鋼琴家對技巧的處理組合起來,就可以創造一種高超絕頂巧的想法,實在很天真......每個好的演出家的技巧和他的藝術天性是分不開的
在學琴的過程中,如果是初學的階段,其實還談論不到所謂的藝術。但當學的內容越來越高深之後,每個人所擅長的東西會開始不同。所以說就老師在教學上,他給學生的曲子應該要是適合學生的曲目,而不是自己擅長的曲目,而且每個學生的教法、上課內容、要求的方式可能都會有所不同。

一個很常見的誤解是把技術跟音樂分開學習,好像說音階琶音會了、哈農會了、徹爾尼會了、手指動得快了,那彈什麼曲子都可以。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觀念。技術永遠都應該跟著音樂走,一個 C 大調音階無論練習過多少次,都不代表彈到貝多芬華德斯坦時,那些音階都用一樣的彈法、一樣的指法,所以不用去練琴。

同時,當我們觀察到越偉大的鋼琴家時,這個現象會越明顯,也就是每個鋼琴家都會有他們特別擅長的曲目,也因此,學生在學到一定程度以上時,也要知道自己所跟隨的老師,其專長是那些部份,然後有機會多參加音樂節,或跟其他不同老師上大師班,多聽聽不同意見。
老師們通常重視以下三個基本的肢體動作:1. 獨立運用手指;2. 手腕和前臂的循環動作;3. 前臂及上臂重量的運用,也就是鋼琴家肢體活動的來源。......在我的想法中,誇張的重視任何一種肢體方法多於其他兩種,或是忽略任何一種,都是同等的錯誤。事實上,大部份鋼琴家的動作是兩種或全部三種的組合
彈琴其實是使用到全身的動作,在訓練上,這三種動作也不會分開訓練。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先訓練學生把手指獨立練出來,然後才開始練手腕的動作。當然,不同樂派的作曲家會有不同的動作,但無論是偏向那類型的動作,基本上這些動作都是融合在一起。也因此,看影片學動作基本上學不太到什麼東西,看的到的只是手指,但怎麼練習運用全身的動作,特別是手腕與手臂的運用,以及很多很細微的東西,在影片上都看不出來。
在老一輩的教法,擁護主動活躍的手指和絕對固定不動的手,並堅持放一錢幣在手背上練琴,而且錢幣必須停留在手背上直到完。這種方法惡名昭彰,人人皆知
放硬幣彈奏的方式是 Clementi 提出來的,當時他提這些彈法有這些彈法的背景,在現今的年代,要是這樣彈琴,聲音會變得極其可怕。然後,呈前段,很多人是透過 "看" 別人彈琴再加以模仿,會誤以為這樣彈是好方式。然而,這樣的彈法雖然惡名昭彰人人皆知,但我想,惡名昭彰是有的,人人皆知倒不一定。特別是在 Youtube 等影音平台,可以看到很多人反而以此為觀點去批評該影片的彈奏者 "手沒站好",殊不知所謂的 "手站好" 雖然重要,但手站好並不是指手型不動的 "看起來站好"。
另一方面,一些老師對受傷的鋼琴家復健有專門研究,尋找對大的關節做循環運動,來代替所有的手指活動,這種彈法產生一種軟綿綿的聲音,且缺乏音的清晰度和準確性
這也是我個人不贊成永遠都以 "最" 放鬆的動作來彈琴,但這也不代表我同意用 "手緊張" 的方式來彈琴,很多彈琴的方式,不是最放鬆,但也不會造成手緊張 (像是摩擦鍵盤的彈法)。不同動作會產生不同音色,所以如果彈琴用 "最" 放鬆,那代表只有一種動作,那會只有一種音色,音色的層次上不夠多元,而且這樣彈也很容易造成 Berman 說的 "軟綿綿的聲音",通常也會被說成是聲音沒精神、或不夠集中、或沒有穿透性。
兩個重要的技巧法則:1. 經濟化的原則:要求鋼琴家在自己的動作方面做出最經濟化的安排,當小動作就可滿足音樂的需要時,盡量不去用到自己身體大的關節部份。"我們必須運用最少力氣的手段來回應所需,同時達到最高的效率"。2. 延伸化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鋼琴演奏時所用到的每一部份肌肉都應互相支持,與彈奏這一樂段相關的關節與肌肉應互相夫持
上面提了兩點,第二點的說明是我用自己的文字來解釋這書上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呼應了我前面所提的,手指動作不能單獨練習,手指動作雖是小關節,但會需要大關節給與支撐與協助,大關節不參與太多,但能適當的給予支持。而第一點其實就是放鬆的精神,能用越小的動作與力量去達成這個彈奏,那就不要浪費力量。舉例來說,一個音如果要以 ff 的力量彈奏,手指只需抬高 0.2 公分,那就沒有道理要抬高 0.5 公分,不但浪費力氣,還增加了手指到鍵盤的時間。
保持手指過度的直立會製造手掌和前臂的緊張度,這是絕對要必要的
這個現象在自學的成人中很常見。他們通常會彈奏很多很多手指練習,然而很多手指練習並不科學,那些音型在實務上根本就不會碰到 (像菲力普的手指練習),然後他們又看了些書,希望有個 "良好的手型",於是就把手站的彎彎的,垂直的落下。彈到鍵盤時 90 度觸鍵是重要的,但這也不代表手要站很直,其實看很多好的鋼琴家彈奏的影片會發現,手一看就很直很彎很像一般教科書畫的圖片的手型,並不是太常出現的一件事
手腕應在手肘和手指關節之間形成一條直線......然而,稍微改變手腕的高度通常是很有用的,還能避免前臂的緊張度
這是彈琴一個很通用的大原則:盡量讓彈琴的手指到手臂肌肉形成一直線,也因此,在這情況下,用右手彈奏 1-2-3-4-5 的指法時,手腕會慢慢像右移,同時也會慢慢變高。
手指一定要主動,這對清晰的表明非常重要
用大關節彈琴,以手腕運動或手臂運動為主的彈法,或最放鬆的方式彈琴經常有的問題是,手指都沒有活動,所以聲音很軟弱無力,相反的,只用手指而沒用手腕手臂會讓聲音很爆。
聲樂家及木管樂器的演奏家,嘴唇和舌頭是很重要的,弦樂家是用右手臂讓弓與弦有所接觸,而鋼琴家則是用指尖來控制演出
鋼琴和聲樂是有些相像的。都用身體的力量來讓音質變好變亮變大聲,但聲樂家用嘴唇來讓咬字清晰,而鋼琴家則是用指尖來讓彈奏的東西變得更清楚。
有時,我聽到像手指主動是危險且造成傷害的意見,我相信這是一種誤解
是的,彈琴時手指尖永遠有主動的動作。危險的是 "只有" 手指動作但手腕手臂不加以支持。
但儘管當音樂要求手指強烈的動作,鋼琴家也不應精神旺盛的抬高手指或用力彈下鍵,他應把手指和鍵盤保持一段距離,然後放鬆的掉下去,當手指下去的時間加快時,會在觸碰琴鍵那一剎那給予手指增加力量
用手指彈的聲音是有限的。當音量要變大時,應該是整個身體的動作都要跟著變大,會包含越來越多的手臂跟身體的動作。手指抬太高往下彈的聲音十分可怕,上網多看些一流鋼琴家彈奏會發現他們彈小聲跟大聲時,手指的部份動作其實差異不大。但這一段的後半部我個人不是很贊成,觸碰琴鍵那一剎那給予手指增加力量,我個人認為會讓音色變緊,比較 "壓" 的音色。
要發展放置手指在不同距離的能力,我建議練習音階並放手指在:1. 離琴鍵很靠近 2. 離琴鍵一點距離 3. 離琴鍵稍遠一些
我覺得這種習方式蠻好的,一方面習慣手指的位置與控制手指高度的能力,二方面在練習 "離琴鍵稍遠一些" 時也會讓學生知道,這就是他們彈琴時手指的最高高度,如果手指舉起的高度超過這個高度則應避免。

接下來討論的是大姆指的使用方式。基本上 Berman 的大姆指使用方式與我使用的方法相差比較多,他有比較多大姆指彎曲的動作,同時大姆指一定放琴鍵上;但我的大姆指先天不能用太多彎曲的動作,所以我會用比較多的手腕動作來取代這部份的動作,同時因為手腕擺動的關係,我的大姆指也比較常離開白鍵。 
在蕭邦的樂曲中,有很多段落是要求這種寬的手姿。這種寬張的手絕不應跟緊張的伸展有所混淆,而緊張度也應降到最低。過度且過長的伸張,事實上是造成手經常受傷的因素
放鬆的大原則其實就是,花了多少力氣就應該彈出多少聲音。在這情況下,彈琴時能不要把手撐開就不會撐開,像是分解和弦,一次再怎麼說也是只彈一個音符而已,在這情況下,先把手在和弦上預備好,浪費太多力氣,結果是音色不好聽,同時長期下來手也容易受傷。
列文曾說:學生通常對於困難的段落感到無力感且甚至宣稱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當他稍稍改變手的姿勢,像抬高或放低手腕或傾斜手側面一點,就可解決問題
手腕的技術要在鋼琴家生涯早期發展;如果想要之後再來發會困難很多
這個現象在很多亞洲國家的小朋友身上可以看到。他們自幼就被貫輸彈琴要 "維持手型",結果什麼都是手指動作,結果是彈的不快,也常彈到一半就卡住,而且速度也不平均。

1 則留言:

  1. New casinos near me - Dr. Maryland
    The 통영 출장안마 area's largest casino, featuring more than 2,500 slot machines, is a staple 밀양 출장샵 of the 이천 출장안마 Maryland gaming community. 천안 출장샵 It is one of four casinos owned 고양 출장마사지 by MG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