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oris Berman
譯者: 廖皎含
適合讀者: 已有中高級鋼琴演奏能力的鋼琴演奏者
當一組連續和弦 (或八度) 必須以快速彈奏時,連續和弦通常被演奏成產生於第一個和弦的一個單一推力;而利下的和弦則是由手腕的彈跳動作所演奏簡單來說就是像下面譜例
在這個蕭邦英雄波蘭舞曲中很有名的八度音段落,左手連續的八度音基本上每個小節不會彈成 "12" 個八度音,而是分成三組,每組四個音。也就是說,彈奏上是左手一個往下帶手臂的力量彈出 E 音後,順勢帶出剩下的 D-C-B 三個音,這個只往第一個音彈,用這個彈的力量帶出剩下的音的和弦彈奏方式十分重要,不然在快速的重覆和弦樂段手會卡住。
但相反過來,如果連續快速彈奏兩個和弦,但又是弱起拍的情況呢?Berman 說的是彈第一個和弦的感覺彷彿是到第二和弦的 "途中",也就是第一個和弦要彈得比第二個和弦深度淺。期本上在後起拍的連續和弦中,第一個和弦要彈得比第二個淺是一定的,但我自己的方式感覺往第一個和弦彈,但又同時感覺第一個和弦要彈得比第二個淺,同時手指彈奏在鍵盤的位置會越來越往內彈,也就是第一個和弦的位置比較靠自己身體,第二個和弦的位置比較靠琴槌,這些動作全部加在一起,這個效果彈奏出來還是不錯的。
鋼琴技術中,顫音是屬於困難的技術之一。有兩種彈奏方法:從手指的動作或是經由手腕的循環在多數的情況下,顫音也是要精準的拍子,這裡指的不是說總共彈幾拍,而是指到底幾個音對一個四分音符的長度。也因此 Berman 建議的有時使用像 1323 這類指法在計算拍子上是比較容易的,而多數只用 23 或 13 或兩個手指頭彈奏的顫音基本動作上還是旋轉的動作,但一組音符 (一拍或一小節) 手肘會有一組下上的動作,這樣可以讓顫音多點音樂性,而不在是單純但無聊的兩個音符連續不斷的重覆彈奏。
有時一個 "流動的手肘" 之概念變成有用。相像坐在浴缸中把手放在膝蓋上,浴缸中充滿了水,當水的高度達到手肘時,手肘就會浮起來了在我們看鋼琴家彈奏時,多數情況我們只會注意到手指的動作,而手肘的動作是比較容易被忽略掉的。但若能仔細注意看鋼琴家的手肘,會發現其動作會隨著音樂而流動,不會固定停止在一個地方。樂句結束或一些長音,會看到手指按下後手肘就像這裡說的,彷若在手裡然後漂起來一般。這個動作對彈出優美的音色有絕對的幫助,建議要十分習慣這種動作。
接下來的段落主要在介紹彈奏時身體與手的一些準備位置。簡單說來說是,身體不要僵住不動,要適時的左移或右移來幫助自己的雙手更清鬆的彈奏,上行樂段時可以讓身體慢慢的跟著往右移。過份誇張的身體動作對音樂有害,但完全不動對音樂也是有害的。
在嘗試增強手指的獨立性和張力時應特別小心;這類的努力常毀滅了很多鋼琴家的演奏生涯,包括舒曼和史克里亞賓基本上,我看這本書時會常想到 Sandor 的 Piano Playing 一書 (其實本書作者也常提到這本書,但多數情況下提到是指他不同意 Sandor 的說法。我自己的看法是,他們兩個人本來就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彈奏方式,兩人擅長的曲目不同,音色也不同。如果純粹只論 "音色" 這件事,我個人還是偏好 Sandor 的音色。而這個也反應在他們寫的書上,由此,我們更清楚的看出,不同的技巧與動作會發展出不同的音色與詮飾概念。這些沒有好與壞,純粹是個人主觀,可以的話,多聽聽他們的彈奏,再來思考自己到底比較喜歡誰的彈法),兩人在很多彈琴概念上都不同。Berman 還是多一些指部的動作,手型先穩定的掌握和弦位置後再開始彈,Sandor 比較多腕部的動作。也許這本書的心得整理完後我會再整理 Sandor 或 Hoffman 的書藉,特別是後者的書最後有 Q&A,那是當時 Hoffman 對許多他聽到的問題的回答在報上的答覆整理而成,有相同多問題都是我們當老師時學生或學生家長會問的問題。
但無論是什麼書,對於增強手指獨立性的練習都提出警示,一定得小心的練,一個不小心就全毀了手。而我比較傾向的方式比較偏亞利山大這類技巧,就是還是以放鬆為主,先天不立的東西不要去強求獨立,用其他的技巧去把這些音樂上的要求作出。
書藉接下來在討論作者自己練琴的一些方式。如何多數俄式的鋼琴家,對手指的訓練還是較為看重,作者提了布拉姆斯的練琴曲是他相當喜愛的,同時也介紹了音階與琶音的練習,這些練習 (像是音階要練平行八度、三度、六度、同向、反向等等,琶音則練各種不同和弦的分解和弦),這類的練習曲種類眾多,而就手指練習來說,我個人最愛的其實是李斯特的手指練習,如果有需要手指練習的朋友可以去找李斯特的手指練習。
而 Berman 提到了,不應該每天練習所有的音階,但他每日會花 20-25 分鐘完成從某音開始的各種琶音,在基礎功的訓練上我想種訓練長期下來是相當重要的。
如何訓練手指練習和練習曲,比練了些什麼來得重要。漫不經心的彈奏、機械式的,或用難聽的聲音彈奏,會造成傷害多於益處這是個相當重要的觀念。我想無論在純粹的手指技巧,或是音樂性上的訓練,好的老師與不好的老師最大的差別不是教什麼教材,而是怎麼教。所以像音階或琶音,每個老師都會教,但怎麼教才是重點。同時,如果練的方法不好,多數情況下,對未來造成的缺點其實是比優點多的。如果教導的方式不理想,雖然小朋友看來好像有進步,但這些錯誤的動作會印在孩子的動作裡,未來能彈奏的曲目與速度其實是比受限的。
很多老師認為肌肉放鬆是良好鋼琴技巧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可能會對此聲明表示贊同,但我相信達到持續放鬆不僅不可能,同時也沒有必要。鋼琴家接觸鋼琴並不是要放鬆,而是要演奏一項包含著重要身體運動的考驗。我不能夠想像沒有任何肢體上的努力而能完成一個肢體的工作這點是我相當贊同的一個論點。就教琴或彈奏而言,我們要先學會怎麼放鬆,但當會放鬆後我們要學會很多不同的觸鍵。很多觸鍵的方式其實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放鬆,但會有其演奏上的效果,也因此,我們是先針對這個曲子的需求決定觸鍵,但在這個情況下鋼琴家也不會受傷,因為我們會找到機會讓放鬆。簡單來說,怎麼放鬆是一定要學的,但學會後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到音樂本身,這種彈奏的動作不能說 "不放鬆",真正不放鬆的動作是彈不出好聲音的。很多觸鍵,像是前一章提到的要彈 "深一點",或是 "像摩擦鍵盤的彈奏法",都需求比 "完全放鬆" 更多的力量與精神,但好的鋼琴家一彈之後,雖然多花費了些力量,但也能立刻找到時機去 "完全放鬆",也因此不會造成受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